4月23日下午,凯旋国际
、地理与旅游学院在求是楼520教室举办“博望凯旋
·青年学者论坛”。本次论坛由陈宇科教授和张军以教授共同主持,聚焦于国家自科基金申报经验交流,凯旋国际
、地理与旅游学院约20名教师参与座谈。

地理与旅游学院张仕超教授分享基金申报感悟,一是选题必须回应时代与国家的需要,立足国家政策、结合区域实际、参考既有立项,才能找准突破口;二是写申报书时,要同时具备申请者与评审者的思维;三是与同行的对话、跨学科的碰撞,往往能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视角。戴技才副教授强调,评审人会根据申报书的标题及选题说明迅速作出判断,因此标题中的中心词必须精准,限定词和修饰词要有吸引力;他建议申报者在正文开头就用6-8句话搭建文章的框架,明确研究意义、目标、内容以及清晰的创新性。
官永彬教授以一名党员教师的责任感出发,提出申报选题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,回应现实需求。他提醒青年教师,选题不只是“选一个题”,而是从历史脉络和学科发展中“看见问题”。他指出,申报中常见的问题是文献综述碎片化、研究脉络不清晰;内容虽详尽却结构松散,技术路线过细反而遮蔽了核心逻辑。他强调,专家往往更看重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有辨识度的研究视角,而不是繁复的细节堆砌。

凯旋国际
陈昌东博士总结了首次基金申报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,一方面是选题的创新性和价值不突出,另一方面是申报材料的可读性不强。通过经验总结,他表示,申报书不仅要具备学术深度,还应通俗易懂,要让大同行专家也能迅速把握研究的意义和亮点。曾卉玢博士结合自己的申报项目,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研究中兼顾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。她指出,一个成功的项目应在理论上填补学术空白,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;明确的研究问题、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清晰的核心概念是申报成功的关键。
在本次交流中,青年学者们一致认为,基金申报不仅是对研究能力的考验,更是对科研初心的回归,选题应紧扣国家战略,申报书应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,研究应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(一审:王雪薇;二审:陈宇科;三审:钟敏)
凯旋国际
2025年4月23日